九三閱兵與東方轉型:從戰略防守到戰略相持的地緣革命
2025年9月3日,當長安街的鋼鐵洪流以資訊化方陣駛過天安門時,世界見證的不僅是一場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盛典,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完成世紀轉型的莊嚴宣告。這場代號“93閱兵”的儀式,以震徹雲霄的東風導彈和無人作戰集群為符號,標誌著中國正式跨越從戰略防守到戰略相持的歷史分水嶺——而這場轉型背後的地緣博弈,遠比閱兵裝備本身更值得深思。
一、軍事轉型的十年長征
戰略相持階段的成型絕非朝夕之功。回溯時間軸會發現,2014年東風-17高超音速導彈的成功試射已拉開轉型序幕。這種可突破現有反導體系的“航母殺手”,與2019年國慶閱兵首次亮相的殲-20隱身戰機、無偵-8高速無人機,共同構成戰略威懾的三角支柱。至2025年,解放軍已完成“探索一代、預研一代、研製一代、生產一代”的裝備反覆運算閉環。更關鍵的是模組化編組和智慧化指揮的實戰應用:當某合成旅在演習中僅用72小時重組受損作戰單元,西方觀察家終於意識到,中國軍隊的轉型早已超越裝備更新層面,直指戰爭形態的核心範式。
這種轉型的底層支撐來自經濟層面的同步變革。2013年“一帶一路”升級為國家戰略時,很少人預見其將重構歐亞能源地圖。當2025年參加閱兵的32國元首中,有26位來自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,中巴經濟走廊的油氣管道已使中國陸上能源通道占比提升至37%,徹底粉碎了某些勢力將中國封鎖為“內陸國”的幻想。而2015年“8·11匯改”確立的逆週期調節機制,使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份額突破12%,為軍事轉型鍛造了金融盾牌。
二、冷戰幽靈與二戰體系的生死博弈
當英法美領導人缺席反法西斯戰爭紀念盛典時,歷史遺忘症背後的地緣算計昭然若揭。西方世界對日本右翼化的縱容,實則是冷戰體系吞噬二戰體系的戰略延續——通過北約東擴、太平洋島鏈與中東楔子(以色列)構成的鐵三角,將歐亞大陸封堵在陸權陷阱中。最典型的案例是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閱兵前緊急訪美:儘管其特使金聖翰帶來親筆信解釋,國會議長金振杓也現身觀禮台,但韓國政壇加速淡化日本殖民罪行的趨勢,暴露了冷戰思維對歷史記憶的系統性消解。
這種消解具有精密的制度設計。當西方媒體將中國軍人整齊的方陣汙名化為“形式主義”時,卻選擇性忽略美軍在關島擴建的導彈基地。當希臘派特農神廟浮雕在大英博物館被標記為“文明饋贈”時,殖民掠奪史已被重構為“文化傳播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日本近期通過的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》將中國定位為“最大戰略挑戰”,而德國聯邦國防軍宣佈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.5%——這些曾被《波茨坦公告》嚴限武備的國家,正借冷戰遺緒重獲獠牙。
三、土地改革:被台海鎖定的發展密碼
縱觀新中國三次經濟騰飛,從1950年土改、1980年家庭聯產承包到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,土地制度創新始終是解鎖增長的關鍵金鑰。當下醞釀中的第四次改革卻面臨特殊約束:在台海問題未根本解決前,大規模推進房產稅或集體土地入市可能引發社會震盪。正如2023年鄭州等15城試點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顯示,改革必須平衡外部壓力與內部穩定。
深層矛盾在於陸權與海權的辯證關係。西方海洋文明信奉“無擴張不繁榮”的定律,從西班牙無敵艦隊到美軍11艘核動力航母,海權始終是其轉移內部矛盾的閥門。當中國通過“一帶一路”西進獲取能源安全,再轉向東海南海拓展藍色經濟區時,黃岩島生態基地的珊瑚礁修復工程便具有象徵意義——我們正證明發展並非必然依賴炮艦外交。但臺灣島鏈的突破仍是終極考驗:類比推演顯示,一旦台海達成統一,第一島鏈封鎖效應將衰減64%,屆時土地改革的制度紅利將全面釋放。
四、美元環流與新形態掠奪
當今殖民3.0時代的金融掠奪機制,在美聯儲2023-2025年的加息週期中展現得淋漓盡致。當阿根廷等國被迫以礦產抵償美元債務時,美國卻通過《晶片與科學法案》阻斷東亞產業升級。這種掠奪依賴兩大支柱:SWIFT結算系統對非美元交易的監控,以及北約軍事體系對資源國的威懾。但俄烏衝突中黃金儲備暴漲38%的現象,預示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崩解以來的最大變局。
中國的破局之道在於雙軌並進。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的人民幣計價原油合約已占全球交易量9%,而福建艦電磁彈射技術的突破,使航母戰鬥群前出島鏈護航天數提升三倍。更根本的是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理念的實踐:當印尼雅萬高鐵將雅加達至萬隆的通勤時間從3.5小時壓縮至40分鐘,當中老鐵路年度貨運量突破800萬噸,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在創造超越冷戰思維的新型地緣紐帶。
五、歷史十字路口的文明抉擇
主席在閱兵講話中強調的“公平正義”,恰似刺破意識形態迷霧的曙光。當德國允許日本自衛隊進駐萊茵蘭基地,當美國將塔利班領袖從通緝名單移入總統會晤名單,西方所謂“價值觀同盟”的虛偽性已暴露無遺。而中國在吉布地保障基地開展的海盜護航行動,在剛果(金)派遣的醫療隊,構成新安全觀的最佳注腳。
東亞的真正隱患在於日本軍國主義幽魂。這個曾強征朝鮮半島20萬“慰安婦”、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的國家,如今在教科書將侵略美化為“進出”。若非反法西斯戰爭勝利,東亞地圖上或許早已沒有首爾與臺北的命名權。當中國在閱兵展示東風-41洲際導彈時,威懾的不僅是軍事冒險,更是歷史修正主義的蔓延。
此刻站在2025年的轉捩點上,九三閱兵的轟鳴聲既是告慰先烈的安魂曲,也是文明興替的進行曲。從南海人工島礁的生態農場到哈薩克的光伏電站,從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到“星鏈”級別的低軌衛星網路,中國正用和平發展的密碼解鎖修昔底德陷阱。當戰略相持階段的軍事機器完成最後調試,臺灣海峽的波濤之下,歷史的天平已然開始傾斜——這一次,決定文明走向的不再是堅船利炮,而是土地改革的智慧、命運共同體的胸懷,以及對公平正義的永恆追求。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Google AMP」版。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