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土為劍:中國稀土產業80年突圍史與全球霸權之路

2025-09-03T00:00:00

2024年,美國最大的稀土礦山芒廷帕斯(Mountain Pass)80%的礦石正源源不斷運往中國。這些礦石在中國冶煉成高純度稀土氧化物,再製成昂貴的釹鐵硼永磁體,最終以數十倍的價格返銷美國。這一幕與50多年前的中國如出一轍——彼時中國將稀土原礦送往法國羅納普朗克公司精煉,再以百倍代價購回成品。歷史輪回中,角色已然互換,而支撐這場逆轉的,是中國稀土產業80年跌宕起伏的光輝征程。


一、大地饋贈:從鐵礦到稀土之王的驚天發現


1927年,地質學家丁道恒在內蒙古草原深處發現一座“全山皆為鐵礦所稱”的寶庫,當地牧民稱之為“白雲鄂博”(蒙語“富饒的神山”)。勘探報告令中國地質界振奮,卻無人知曉地下還埋藏著更驚人的秘密。1935年,何作霖在礦石樣品中檢測出“釤”等稀土元素,首次揭示這座礦山兼具鐵礦與稀土礦的雙重身份。但戰火紛飛的時代,真相只能被暫時封存。

新中國成立後,1950年中科院地質所組建科考隊,由何作霖親自帶隊深入礦區。歷經兩年野外勘探,一個震驚世界的事實浮出水面:白雲鄂博稀土礦品位高達6%,儲量超全球總量30%,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稀土礦床。中央迅速意識到其戰略價值。1963年,聶榮臻元帥致信周恩來總理強調:“白雲鄂博稀土儲量之大、品位之高,價值遠大於鐵礦!”

然而當時中國僅有採礦能力,缺乏冶煉技術。礦山採用磁選法分離鐵礦後,含稀土的尾礦或被回填採空區,或直接用於修路鋪軌。直至1965年,內蒙古提出“以鐵為主、綜合利用”方針,這些尾礦才被集中封存,等待技術突破的曙光。


二、技術破壁:串級萃取工藝改寫全球格局


1970年代,中國被迫以“礦石換技術”的屈辱模式生存。法國羅納普朗克公司壟斷全球稀土分離技術,其萃取工廠嚴禁外人參觀。中國出口稀土精礦至法國,經其分離貼牌後,需以百倍價格購回。1972年,一項國家任務下達至北京大學:分離稀土元素鐠、釹。承擔者竟是毫無稀土研究背景的量子化學教授徐光憲。

這位紹興籍科學家的經歷堪稱傳奇:13歲喪父後輟學打工,1939年赴滇參與抗戰鐵路建設途中遭騙子卷走旅費,被迫滯留上海。他考入交通大學化學系,卻因此與稀土結緣。1948年留美期間,他與夫人高小霞(後任中科院院士)毅然放棄前程,於1951年搭乘美國禁華令生效前的倒數第三班輪船回國。

面對陌生領域,徐光憲創造性地提出“串級萃取理論”。與傳統工藝需經小試、中試、擴試耗時1年不同,該工藝通過電腦類比,僅需數日即可設計出最優流程。1974年,他親赴包頭架設實驗線驗證產業化可行性。次年全國稀土會議上,徐光憲公開技術並開設培訓班,將核心工藝無償傳授全國科研單位。

1984年,包鋼稀土三廠建成首條連續萃取工業線;1987年,中國稀土冶煉份額超越美國登頂全球;1992年鄧小平提出“中東有石油,中國有稀土”時,中國產量已占全球近半。中科院嚴純華團隊持續優化工藝,使中國稀土分離純度達99.9999%,成本降至傳統方法1/4,徹底擊碎西方技術壁壘。


三、磁材突圍:25平米倉庫裡的世界級反超


稀土產業鏈的終極戰場在永磁材料。1967年美國發明第一代釤鈷永磁體,1977年日本推出第二代,但均因成本高昂局限於軍工領域。1983年9月,第七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在北京召開。日本學者金子秀夫宣稱研發出“釹鐵合金”新材料,卻刻意隱去關鍵成分“硼”。

台下一位中國學者敏銳識破玄機——他正是1973年受蓬皮杜總統訪華契機赴法交流的王震西。在諾獎得主路易·奈爾實驗室深造期間,他目睹中國稀土被法國加工後百倍返銷的痛心場景。歸國後王震西主攻磁性材料,聽聞日本技術突破後立即組織攻關。

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間25平米的臨時倉庫裡,王震西團隊用四個月燒制出中國首塊釹鐵硼磁體,磁能積達36MGOe。更突破性的是,他們採用國產釹元素研製出低純度釹鐵硼,成本僅為日系產品1/3。1985年4月,中科院整合四家研究所成立中科三環,王震西率隊在寧波建成首個釹鐵硼基地。到2000年,中國釹鐵硼產量問鼎全球,徹底終結美日壟斷。


四、暗影之痛:白菜價困局與血色走私鏈


技術突破卻未帶來產業話語權。1990-2005年間,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90%,價格卻暴跌至1980年代水準。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顯示:2002年稀土均價僅7美元/公斤,較1980年代高位跌去90%。根源在於野蠻生長:1990年全國僅5家稀土分離廠,2000年暴增至上百家,15萬噸產能遠超全球10萬噸需求。

更觸目驚心的是黑色產業鏈。國務院2012年白皮書披露:2006-2008年海外統計的中國稀土進口量,比中國海關出口量高出35%-59%;2011年差額達120%。走私重災區正是戰略價值更高的南方離子型稀土礦。

《中國經濟週刊》曾記錄江西贛州農戶潘娟的盜采模式:白天種果樹掩人耳目,夜間雇人挖礦;礦石運往吉安粗加工後,經掮客走私日本。盜采者需“打點”全村百余戶居民,形成利益共同體。而環境代價驚人:2012年工信部報告指出,贛州稀土尾礦治理需耗資380億元,相當於每噸稀土治汙費15.5萬元——遠超當時5萬元/噸的售價。

官商勾結更成毒瘤。江西安遠縣委書記鄺光華指使親屬盜采稀土,致全縣湧現104個非法礦點。其落網後牽出更高層級保護傘,最終二十余名官員入獄。這場亂象讓科學家痛心疾首。2015年,94歲的徐光憲聯合14位院士上書國務院疾呼:“稀土流失比黃金還嚴重!”


五、大國重器:供給側改革鍛造終極王牌


2010年成為轉捩點。中日釣魚島衝突中,中國首次祭出“稀土斷供”武器。美國反應激烈程度遠超日本——奧巴馬聯合歐盟、日本向WTO起訴中國配額制度。這記警鐘加速了鐵腕整治:

  • 反腐清源:國土資源部聯合三部委啟動建國最強行業整肅。贛州半年取締900個非法礦點,鄺光華等官員獲刑17年。
  • 配額重構:2010年稀土生產配額降25%,出口配額驟減37%,倒逼產業升級高附加值產品。
  • 產業重組:組建六大稀土集團,2023年整合為“北方稀土+中國稀土”雙巨頭,掌控全國98%開採配額。北方稀土主攻輕稀土,中國稀土主導戰略級中重稀土。

更精妙的是稅收杠杆。1994年稀土資源稅僅0.5元/噸,2011年提至輕稀土60元/噸、重稀土30元/噸。2015年改為按價計征:輕稀土稅率7.5%-11.5%,重稀土高達27%。地方政府收益與稀土價格直接綁定,徹底扭轉“薄利多銷”動機。


六、無法複製的壁壘:化工與製造的汪洋大海


西方始終無法突破中國稀土霸權的核心在於:稀土本質是50%化工+30%製造+20%採礦的系統工程。以關鍵萃取劑為例:

  • 分離重稀土的核心萃取劑P507由中科院袁承業院士1970年代研發,全球僅中國實現工業化量產
  • P204、P229等十餘種專用萃取劑中國掌控90%產能
  • 新一代萃取劑研發完全依賴中國實驗室

美國芒廷帕斯礦的困境具象化此悖論:即便美國防部入股,仍需將80%礦石運往中國加工。因為海外缺乏產業鏈規模效應——全球80%永磁材料用於電機,而中國生產全球60%新能源汽車、80%空調、90%智慧手機,形成“開採-冶煉-製造-應用”閉環。即便歐美分離出稀土氧化物,仍需返銷中國製成終端產品。


七、王牌之上:對一代國士的承諾


2015年徐光憲逝世,五年後上海交大為其與夫人高小霞樹立雕像。雕像所在的“光憲路”通往思源湖,寓意“飲水思源”。這位親歷國家危亡的科學家,畢生所求不僅是打造地緣博弈武器,更是構建健康產業生態。

如今中國稀土已具備壟斷全球的底氣:

  • 冶煉分離占全球97%份額
  • 永磁材料占全球91%產能
  • 專利數量超美日歐總和

當特斯拉電機用著贛州稀土,iPhone振動馬達源自包頭釹鐵硼,中國稀土產業真正該做的,是將壟斷利潤轉化為環保治理(贛州380億欠帳仍需償還)、礦區補償、工人權益保障。這或許才是對徐光憲們最好的告慰——讓鑄土為劍的產業,終成惠及蒼生的寶藏。

(注:文中技術參數、歷史事件及資料均引自政府白皮書、學術論文及權威媒體報導)
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Baidu MIP」版。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