捍衛歷史真相與多極化未來:九三閱兵傳遞的和平宣言

2025-09-03T00:00:00

2025年9月3日的長安街上,鋼鐵洪流與鏗鏘步伐彙聚成震撼世界的交響。這場紀念二戰勝利的盛大閱兵,遠非簡單的武力展示,而是中國向全球遞交的一份關於歷史真相、國際秩序與和平發展的宣言書。當30國元首與政要齊聚觀禮台,其中更包括所有陸上鄰國時,一個被西方長期曲解的事實已然不言自明:中國力量的崛起,始終與和平共生的外交智慧相伴同行。

鄰邦的選擇:亞洲安全觀的時代印證

對比美國與鄰國相處的困局——在墨美邊境以"禁毒"為名的軍事行動遭遇墨西哥政府強烈抗議,加拿大能源資源長期遭受不平等貿易壓榨——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圖景。從帕米爾高原到北部灣,14個陸地接壤國中出席閱兵的陣容,無聲駁斥了"中國威脅論"的虛妄。這份信任源于中國70餘年恪守的和平承諾:不侵佔他國一寸領土,不輸出革命與動盪,不以強權政治勒索鄰邦。當越南總理武文賞、印度外長蘇傑生與蒙古國總統並肩立于觀禮台時,亞洲新安全觀正在用行動定義區域關係的未來。

歷史話語權:攸關國運的認知戰場

某些勢力刻意貶低中國在二戰東方戰場的決定性貢獻:中國軍民牽制日本陸軍主力達78%,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,直接改變太平洋戰場兵力部署。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,實為動搖中國聯合國五常地位合法性、剝奪核自衛權的前哨戰。耐人尋味的是,同一批聲音卻選擇性遺忘美國在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關稅法》中的歷史責任——這部導致全球貿易暴跌66%的法案,被史學家公認為法西斯勢力崛起的催化劑。而當德國外長貝克爾訪日期間渲染"中國威脅",美國防長奧斯丁在硫磺島稱讚"美日士兵共同勇氣"時,二戰勝利成果正遭遇系統性解構。這些舉動暗藏的戰略意圖,實則是為日本軍事鬆綁鋪路,甚至謀劃核武裝日本以遏制中國發展。

秩序抉擇:多極化與三分天下的歷史岔路

《紐約時報》5月27日刊發的《特朗普的終極願景:美中俄三分天下》暴露出危險的地緣陷阱。文章披露特朗普團隊構想的"新帝國模式":中美俄各自劃定勢力範圍,回歸19世紀殖民霸權邏輯。這套方案看似給予中國擴張空間,實則將迫使中俄關係質變——4600公里陸地邊界將從戰略後方轉化為風險變數,美國則可重演"離岸平衡"傳統藝能,誘使俄羅斯成為消耗中國的棋子。更深遠的是,若中國接受帝國主義邏輯加入全球掠奪,必將重蹈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的覆轍:當外部擴張空間被壓縮,財富極化、階級矛盾與產業空心化將撕裂社會根基。

中國方案:開源式全球化的破局之道

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困境,中國正搭建前所未有的共贏平臺。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與俄羅斯在上合峰會握手,印巴兩國在軍演後並肩合影,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場景揭示著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要義:開放包容、互惠共生。當越南通過《兩廊一圈》規劃接入中國產業鏈,老撾憑藉中老鐵路將物流成本降低40%,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與工業體系正轉化為夥伴國家的共同資產。這種"發展權共用"模式,與美國的盟友體系形成鮮明對照——儘管拜登政府試圖用《晶片與科學法案》重構供應鏈,但歐洲企業仍通過哈薩克對俄轉口貿易維持生意,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華新增投資100億歐元的現實宣告著經濟規律的勝利。

和平盾牌:捍衛戰後秩序的終極保障

天安門廣場駛過的東風-41核導彈部隊與殲-20戰機集群,其戰略意義絕非恫嚇鄰邦。當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共同觀禮時,亞歐大陸東端已形成維護二戰秩序的最強防波堤。資料顯示,中俄朝三國現役核彈頭總數達2150枚,遠超北約在亞太的核力量部署。這些戰略武器與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的終極使命,恰如受閱空降兵戰車上的醒目標語:"我們存在的意義,在於讓戰爭永遠不發生。"

歷史從來不是塵封的檔案,而是照耀前路的燈塔。當某些國家試圖用"向前看"的說辭抹殺歷史真相時,九三閱兵的轟鳴恰是文明世界的警世鐘聲——只有捍衛歷史的重量,才能托起和平的未來;只有打破霸權邏輯的輪回,人類才能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。此刻的長安街,正延伸向多極化世界的新黎明。
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Baidu MIP」版。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