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元霸權迷途與算力革命:中美發展路徑的世紀分野

2025-09-19T00:00:00

美國政治困局:金權體制下的改革悖論


當2025年9月3日的閱兵方陣踏過長安街,西方政治決策者的焦慮指數正同步飆升。這種焦慮背後,是美國政治體制深陷結構性困局:金權政治的本質決定了任何執政者都難以觸動資本利益集團的根本。回顧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政策轉向頗具象徵意義——曾公開抨擊加密貨幣的特朗普,在2025年8月7日簽署行政令開放養老金投資加密貨幣和私募股權,這種180度轉變揭示了矽谷新資本與傳統華爾街勢力的博弈真相。以加密貨幣巨頭Plentier創始人彼得·蒂爾為核心的科技右翼,通過政治獻金、高管旋轉門(如副總統曼斯的上臺)及軍事情報合作(中東衝突中的技術支援),正在重塑華盛頓的權力圖譜。

更深層的危機在於資本反覆運算引發的社會撕裂。彼得·蒂爾構建的“技術君主制”願景令人不寒而慄——這位癡迷印度種姓制度的科技加速主義者,其理想社會模型竟與劉慈欣《贍養人類》中描繪的“第一地球”高度重合:少數超等人類通過腦機介面壟斷知識,普通民眾淪為“知識無產者”。這種思想通過Pantier公司參與“黃金穹頂計畫”等國家級項目正向現實滲透。而特朗普試圖利用矽谷制衡華爾街的策略已然失效:2025年4月美股閃崩後,政府監管能力被雙重資本架空,只能以關稅威脅維持表面平衡。更嚴峻的是,這種資本內鬥正在引發政治暴力升級,類似查理科克的政治刺殺事件恐將常態化。

地緣突圍困境:燃料短缺的霸權機器


閱兵展示的軍事威懾力徹底封死了美國轉嫁危機的傳統路徑。歷史經驗表明,美國社會機器的運轉依賴外部“燃料”注入——當內部改革受阻時,必須引爆大型經濟體進行收割。上世紀70-90年代的成功模式依賴五大支柱:石油捆綁美元、全球化擴展美元流通、亞洲製造業支撐美元購買力、擊垮日本經濟對手、瓦解蘇聯地緣對手。但2025年的現實是,五大支柱中的三根已經崩塌:逆全球化浪潮切斷美元擴張通道;中俄戰略協作(如西伯利亞二號天然氣管道專案)形成地緣防火牆;東南亞製造業與中國供應鏈深度嵌套。

在此困局下,美國的選擇空間急劇收窄:

  • 歐洲犧牲方案成為最優解:烏克蘭糧倉與中歐礦產的組合,既能滿足美元捆綁實物資產的需求,又能避免東亞衝突反噬美國晶片產業(全球90%高端晶片產自台日韓)
  • 拉美備選方案暗藏風險:阿根廷經濟體量(2025年GDP約6,500億美元)尚不足美國經濟總量的1.5%,且拉美債務危機可能演變為新負擔
  • 亞洲選項徹底失效:台海衝突將直接導致美國AI產業癱瘓(依賴東亞半導體供應鏈)

這種戰略被動本質源於“硬實力”的消退。正如籃球術語“硬解能力”所喻——當戰術失效且時間耗盡時,超級球星強行得分的能力——美軍在俄烏戰場未能展現這種能力。而模仿雷根時期的“軟解策略”又遭遇困境:特朗普的保守主義政策與當年開放包容的美元戰略背道而馳。

發展模式對決:基建邏輯的文明分野


中美發展模式的本質差異,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。當西方國家質疑中國“村村通電”的效益時,卻忽視了這種基建投入創造的深層價值:

  • 電力網與數字經濟:內蒙古牧民通過直播電商銷售牛羊,2024年農產品電商規模突破8,000億元
  • 北斗系統與戰略自主:在俄烏衝突中GPS信號頻遭干擾的背景下,中國210萬輛重卡搭載北斗終端保障物流安全
  • 非洲合作與資源安全:中國在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控制全球最大未開發優質礦源,人民幣在非洲結算占比達14%

更深層的制度優勢體現在邊際效益的突破。以新能源汽車普及為例,私營企業受限於投資回報率,只願在電網完善的北上廣(充電樁密度128個/平方公里)佈局;而國家電網在西部縣城(充電樁密度不足5個/平方公里)的基建投入,使新能源汽車下鄉成為可能。這種發展邏輯源於對政府職能的清醒認知——區別於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,政府的核心使命是平衡長短期利益、統籌經濟與社會價值。

算力戰爭:新工業革命的底層競賽


人工智慧競賽正將中美模式差異放大到極致。美國AI生態陷入資本逐利困境:英偉達H100晶片毛利率達70%,台積電3nm代工加價30%,整個產業鏈為維持股價被迫傳導高成本。經濟學人2025年8月披露,矽谷80%初創企業路演時使用的底層模型竟是中國開源產品,這揭示出壟斷體系下的生存悖論。

而中國正以國家力量重塑遊戲規則:

  • 星算計畫構建太空算力網:2025年5月發射的12顆空間計算衛星,是規劃中2,800顆星座系統的先導,未來將提供太空在軌即時計算
  • 算力互聯網國家工程:在貴陽、蘭州等8個樞紐節點建設公共算力池,中小企業調用成本降至商業雲服務的1/5
  • 電力超前佈局:2024年新增核電裝機1,200萬千瓦,超美歐總和,確保算力擴張的能源基礎

這種國家主導的基建模式,本質上將算力定位為“數位時代的電力”。正如20世紀初的電網建設催生電氣革命,算力基礎設施的普及將使AI應用成本指數級下降。反觀西方,科技巨頭與核電企業簽署的購電協定(PPA)具有強烈投機性——微軟2025年認購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35%電力,但若AI泡沫破裂,這些長期合約可能淪為財務負擔。

價值衡量的認知革命


關於國家實力的評估誤區,在貨幣領域尤為突出。匯率幻象常常扭曲認知:科威特第納爾(1:3.26美元)比美元“昂貴”,但無人認為其國力超越美國。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是購買力平價GDP(PPP GDP),該指標考慮貨幣實際購買力差異。2025年中國PPP GDP已達32萬億美元,超美國28萬億。

更本質的價值衡量需回歸費雪方程式:MV=PQ

  • 貨幣供應(M):美聯儲2020-2024擴表125%至7.8萬億
  • 流通速度(V):美元周轉率從2020的1.1降至0.8
  • 商品總量(Q):中國製造業占全球32%(美國15%)
  • 價格水準(P):美國核心通脹持續高於政策目標

當M飆升而Q增長乏力時(美國2025製造業PMI僅47.3),P的暴漲成為必然。這解釋了為何美聯儲加息至6%仍難抑通脹——缺乏實體商品支撐的貨幣霸權,終將陷入價值危機。而在算力革命的新賽道上,兩種發展模式正在書寫不同答案:是國家資本重塑基礎設施,還是金融資本繼續追逐壟斷利潤?這場關乎人類未來的競賽,勝負或許早已埋藏在基建投資的邏輯之中。
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Baidu MIP」版。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