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政壇掀起一場靜默革命:特朗普政府宣佈收購英特爾公司10%的股份,並公開宣稱將入股洛克希德·馬丁等國防承包商。這一系列動作標誌著總統徹底背離其“小政府、自由市場”的競選承諾,轉而擁抱曾被共和黨人唾棄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。這場180度政策急轉彎背後,是貿易戰潰敗與軍事技術代差的殘酷現實,更暗藏美國制度性困境的致命軟肋。
一、保守主義神話的崩塌
2025年2月,特朗普甫一就任便成立“聯邦效率部”,誓言削減2萬億美元財政支出。聯邦雇員裁員潮席捲華盛頓,美國國際開發署(USAID)等機構遭遇肢解式改革。保守派選民為此歡呼雀躍,深信小政府理念即將實現。然而短短四個月後,效率部被突然解散,財政緊縮目標從2萬億縮水至600億美元。財政部資料顯示,2025年上半年聯邦支出同比激增1500億美元,達3.6萬億美元新高。
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貿易政策逆轉。2月特朗普還在宣稱“中國留學生都是間諜”,6月卻拋出“引進60萬中國留學生”計畫(當前在美中國留學生僅28萬)。對日本制鐵的收購禁令更演變成政府參股的契機——通過獲取“黃金股權”,白宮獲得直接干預企業決策的權力。當晶片法案5200億美元補貼未被用於償還國債,反而成為收購英特爾股份的“零成本”資本時,連民主黨參議員伯尼·桑德斯都開始公開認同特朗普的“准國有化”路線。
二、兩大轉捩點:貿易戰潰敗與空戰震懾
貿易戰反噬效應在2025年春夏之交集中爆發。當中國對等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後,美國汽車產線陷入停滯,洛馬公司導彈生產線被迫中斷。金融市場連續上演股債匯三殺,超市貨架空置率創戰後新高。特朗普被迫單方面降低關稅,財政部長耶倫三度秘密訪華協商供應鏈危機。這場潰敗揭示殘酷真相:中國控制著全球60%稀土精煉產能、41%光伏多晶矽和78%鋰電池正極材料,對產業鏈的掌控才是真正的戰略威懾力。
印巴空戰的技術震懾更具顛覆性。2025年7月的喀什米爾衝突中,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國提供的“減配版”殲-10CE,在體系化作戰支持下創下6:0戰損比(美方情報顯示實際擊落7架以上)。更令五角大樓震動的是,印度陣風戰機作為西方頂尖裝備(曾在演習中鎖定F-35),全程未能發現對手蹤跡。這場人類首次視距外體系化空戰證明:中國軍費雖僅占GDP1.4%(約1810億人民幣),效能卻遠超美軍萬億投入。當六代機仍停留PPT階段時,中國六代驗證機已進行高原試飛。
三、國家資本主義的先天缺陷
1. 決策斷層症候群
拜登時期220億美元新能源投資,在2025年上半年遭特朗普政府全面廢止。這種政策搖擺源于美式民主的週期律——四年一度的權力更迭必然導致戰略重置。國家資本主義需要如中國“十四五規劃”般的二十年戰略定力,而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《關鍵產業安全法》草案,已被民主黨標注“下屆政府可推翻”的但書條款。
2. 公司化治理缺失
當美國政府成為英特爾股東,卻無權在董事會建立黨組織。參股模式僅能獲取分紅權,無法實施中國國資委“管資本與管人管事相結合”的穿透式管理。波音股價在國有化傳聞中上漲2.8%,恰恰印證資本市場的預判:這些“准國企”將享受補貼與訂單傾斜,卻不必承擔戰略虧損使命。
3. 央地博弈消耗
晶片工廠落地亞利桑那州遭遇地方環保法規狙擊,聯邦承諾的520億補貼被地方議會截留30%用於社區改造。相較中國“全國一盤棋”的產業佈局,美國聯邦制下州政府的否決權,使國家戰略陷入碎片化泥潭。
四、民生競賽:被忽視的決勝戰場
當國會喋喋不休爭論Deep State陰謀時,中美競爭的本質正浮現于民生資料曲線:2025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500美元,同期美國家庭中位數收入降至6.1萬美元(經通脹調整較2019年下降11%)。深圳碼農與加州工程師的時薪差距從十年前的1:7縮至1:2.3,義烏小商品城直發美國個人包裹量激增400%。
美國轉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掙扎,實則為維持霸權最後的豪賭。但若不能理解伯尼·桑德斯那句“社會主義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算術”,這場轉型終將在股東分紅與戰略虧損的矛盾中迷失。歷史將證明:決定文明興衰的從來不是戰機代差或晶片制程,而是超市貨架上的奶粉價格與加油站電子屏跳動的數位——那裡藏著民眾用腳投票的終極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