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觀經濟

A股結構性牛市下的兩極分化:券商沉默與算力狂舞

2025年9月10日,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多日站上2萬億元,市場沉浸在技術性牛市的氛圍中。然而在這片喧囂之下,一場無聲的分化正在上演——以科創、AI算力為首的科技板塊屢創新高,而傳統牛市風向標“券商板塊”卻逆勢下跌,甚至跌回815行情前的起點。這種割裂格局的背後,是資金底層邏輯的深刻變革,也是投資者必須讀懂的新市場語言。

一、牛市旗手為何集體失聲?


當投資者習慣性在牛市初期尋找券商板塊的爆發信號時,此次券商股的持續低迷引發了廣泛困惑。深層原因可從三重維度拆解:

首先是估值錨的撕裂。 當前公募基金普遍採用“啞鈴策略”,一端配置高彈性科技股,另一端佈局高股息紅利資產。券商作為傳統高彈性品種,卻因港股存在顯著折價而形成估值陷阱。以頭部券商為例,其A股價格較H股普遍溢價超30%,當基金需配置券商時,自然傾向於通過港股通買入更便宜的港股標的。但矛盾在於,內地公募基金投資港股存在比例限制(通常不超過股票資產的50%),且需單獨公告披露,這使得資金難以大舉進入港股券商板塊。缺乏內地公募主力資金的助推,港股券商的行情如同缺少燃料的引擎,始終難以點火啟動。

其次是行業生態的質變。 十年前券商行業僅有少量上市標的,一旦牛市來臨,有限的供給遭遇洶湧的入場資金,股價極易形成爆發式上漲。而如今券商上市公司已達50餘家,總市值超5萬億。當“旗手”從獨家變成數十家,稀缺性溢價自然消失。更關鍵的是,互聯網券商與傳統券商的業務結構差異,導致彈性出現分層——以炒股軟體起家的互聯網券商在牛市中獲得更高估值彈性,而傳統經紀業務為主的券商已逐漸被市場歸入“金融紅利資產”範疇。

最後是角色認知的重構。 當前券商板塊呈現出罕見的“三高特徵”:高確定性(日均2萬億成交額保障營收)、高股息率(分紅率達2%-3%逼近保險股)、低估值(A/H股市盈率均約10倍)。這種特質使其被機構重新定義為“防禦型配置”,而非進攻型利器。銀行、保險、券商三大金融細分板塊正在形成新的共生關係:銀行提供穩定高股息,券商貢獻彈性收益,保險居中調節配置比例。在這種新生態下,券商更像牛市中的“穩壓器”而非“發動機”。

二、千億算力龍頭的“逆週期定增”密碼


當券商板塊陷入沉寂時,國產算力龍頭卻在1200元高位啟動定增,這一反常規操作引發市場劇烈震盪。要理解該決策背後的監管智慧與產業博弈,需穿透三層迷霧:

第一層是監管態度的微妙信號。 此前官媒曾點名警示基金“極致抱團”風險,但被點名的僅限光模組、PCB等細分領域,對市值最大的算力龍頭卻未置一詞。這種選擇性警示恰似監管層發出的“特赦信號”——在國產算力替代的戰略賽道上,龍頭企業獲得監管默許的差異化發展空間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當該企業在500元低位時從未獲批定增,而在1200元高位時監管部門卻快速放行,這實際是變相提高其抗風險能力。監管邏輯很清晰:小企業虧損無礙大局,但戰略龍頭絕不能倒下。

第二層是產業地位的不可替代性。 儘管市場常詬病其技術實力與華為、英偉達存在代差,但在特定場景下卻具備獨特生存法則。以位元組跳動採購為例:若以中國公司身份採購算力,英偉達高端晶片受出口限制無法獲取;若通過TikTok海外主體採購,華為又可能因地緣政治因素被排除。此時該企業反而成為“唯一合規選項”。更重要的是,其已構建完整的梯度產品矩陣——高端訓練晶片雖不敵英偉達,但中端推理晶片及邊緣計算晶片卻已實現國產最優,這正是其能吃下千億市場的關鍵。當前國產算力處於“產多少銷多少”的賣方市場,這種稀缺性賦予其業績高確定性。

第三層是製造業升級的戰略跳板。 與市場擔憂的“PPT公司”認知相反,該企業正帶動國產算力全產業鏈升級。其定增募資主要投向先進封裝、測試環節,這類重資產投入恰恰是突破“卡脖子”的關鍵。監管層警惕的並非科技企業研發投入過高,而是製造業環節的重複建設。正如調研資料顯示,僅泰國一地就有超40家PCB廠擴產,這種低附加值產能擴張才是監管防範的“內卷風險”。而算力龍頭的投入聚焦高壁壘環節,本質上是在構建技術護城河。

三、破局時刻的資產配置啟示


面對冰火兩重天的市場結構,投資者需把握三個關鍵轉折信號:

對於券商板塊,點火器或在四季度顯現。 短期可關注9月外灘金融論壇是否釋放政策紅利,但更大機會來自美聯儲降息窗口。歷史資料顯示,當美聯儲開啟降息週期,港股金融股往往獲得持續外資流入。當前港股券商平均市盈率僅10倍,部分標的股息率超5%,這類“高確定性+低估值”資產恰是外資配置首選。需警惕的是基金降費政策的影響,優選財富管理收入占比低於20%的標的。

對於算力龍頭,定增落地或是黃金買點。 複盤港股科技龍頭高位融資案例可見,短期情緒宣洩後往往迎來修復行情。該企業完成50億定增後,賬上現金將超300億,足夠支撐3年高強度研發。更關鍵的是其客戶結構的特殊性——採購方多為需要規避制裁的國際化中資企業,這類“剛需客戶”保障了訂單可持續性。建議重點跟蹤其推理晶片在邊緣計算場景的落地進度,這將是估值切換的關鍵催化劑。

當牛市不再高舉高打,當旗手轉換進攻陣型,投資者更需要穿透表像理解資金背後的戰略佈局。在金融供給側改革與科技自主攻堅的雙重變奏中,那些承載國家戰略使命的企業終將在波動中走出獨立行情。市場永遠獎勵認知的先行者,而非情緒的追隨者。

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 andycheng 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 互联网 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
发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