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5日,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系列事件調查結果公佈的餘波未平,另一則舊聞重新浮出水面——特朗普執政時期簽署行政命令試圖取消美國教育部的計畫,與近期引發熱議的醫學院“4+4”招生改革事件,這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公共政策爭議,竟暗藏相同的底層邏輯。當我們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,會發現一場關於資源再分配的“人參果戰爭”正在東西方同時上演。
美國教育困局:崩潰的數據與失焦的爭論
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報告(NAEP)的最新資料揭開了基礎教育危機的冰山一角:2024年,每三名八年級學生中就有一名屬於功能性文盲——他們能識字卻無法理解複雜句子,這項資料較1992年的31%不升反降至33%。數學領域的潰敗更為觸目驚心:全國僅26%的八年級學生達到數學熟練水準(掌握平行線、畢氏定理等基礎概念),約30%的初中畢業生甚至不會計算三角形內角和這類基礎題目。更嚴峻的是,美國進步智庫報告顯示,60%的大學新生因學術能力不足被迫參加高中知識補習課。這些數位背後,是公立教育系統持續三十年的系統性衰退。
面對如此危機,教育議題卻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。保守派智庫卡托研究中心和傳統基金會不斷引用一組對比資料:聯邦政府生均支出增長140%的背景下,十二年級學生的閱讀數學成績近乎停滯。他們以此指控教育部效率低下,卻故意忽略教育投入與成績的非線性關係——當成績接近滿分閾值時,提升幅度必然受限。更具煽動性的是,保守派將性別多元課程歸咎於聯邦干預,卻刻意隱瞞關鍵事實:美國教育部從不干涉具體教學內容,課程標準制定權實際掌握在各州政府手中。
取消教育部的真相:1.8萬億美元的“人參果”
揭開意識形態的面紗,教育部存廢之爭的核心是兩大關鍵資源。首先是教育公平資金:占學校總經費6%-13%的聯邦補貼中,Title One項目每年撥付180億美元保障貧困學生餐食,IDEA項目每年150億美元資助殘疾兒童獲得特殊教育支持。這些維繫教育底線的資金一旦消失,弱勢群體將首當其衝。
真正牽動資本神經的,是教育部管理的1.8萬億美元學生貸款資產。其中90%(約1.7萬億)屬於聯邦學生貸款,這是華爾街垂涎已久的“人參果”——具有長期剛性還款特徵的優質金融資產。當前貸款服務雖外包給私人公司,但教育部仍是法律主體。若廢除教育部,意味著這筆鉅資將徹底私有化:商業銀行、對沖基金可直收每年170億美元管理費,更可通過資產證券化將2萬億本金包裝成4萬億金融衍生品。這正是共和黨金主與民主黨系服務商爭奪的核心利益,如同《西遊記》中道觀與佛寺爭奪人參果樹控制權的翻版——無論誰贏,果樹滋養的永遠都是百姓血肉。
“4+4”改革:醫療教育壟斷破壁之戰
在大洋彼岸,北京某醫學院推行的“4+4”招生模式(4年本科+4年專業培養)引發巨大爭議。支持者盛讚其“打破清華大學對協和招生的壟斷”,宣稱改革能從全國高校遴選人才實現“百利而無一害”。但細究其辭,一句“導師門生形成醫院入職閉環”的表述洩露天機:傳統模式下,頂尖醫院職位長期被特定高校導師的門生壟斷,形成“拜入師門→入職醫院→招聘師弟”的閉環。這種學術近親繁殖不僅阻礙人才流動,更滋生了資源壟斷集團。
“4+4”改革的實質,是通過跨校招生打破既得利益鏈,將“人參果”(優質教育機會和職業通道)重新分配。值得玩味的是,改革推動者王晨院士被賦予“尚方寶劍”的背景——當利益格局面臨洗牌,改革者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平衡,將決定這顆“人參果”最終惠及天下寒士,還是落入新壟斷集團囊中。
東西鏡鑒:資源再分配的永恆命題
從華盛頓到北京,教育部存廢與招生改革之爭如同鏡像雙生。表面是教育品質之爭、公平之辯,底層卻是利益集團對資源配置權的血腥爭奪。特朗普政府砍向教育部的刀,瞄準的是1.8萬億學生貸款的私有化通道;“4+4”改革突破的,是醫療教育體系的代際壟斷壁壘。當普通民眾為意識形態口號呐喊時,資本與權力正在幕後瓜分那些名為“教育公平”“機會均等”的人參果。
人參果樹終要靠人間養分存活。美國學生貸款的本金源自納稅人,醫療精英的培養根基在於公共資源。當我們審視任何教育改革時,或許都該追問:“這次,誰在分配人參果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