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全市場沉醉於房產泡沫的狂歡時,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對沖基金悄然布下天羅地網。兩年後,基金經理約翰·保爾森的名字震動華爾街——他單槍匹馬做空美國次貸市場,狂攬150億美元利潤,年化回報率高達800%。這並非電影《大空頭》的戲劇改編,而是一場真實發生在資本狼群中的血腥狩獵。今天,我們將穿透金融迷霧,還原這場史詩級做空背後的致命邏輯與驚心博弈。
一、逆勢佈局:在狂歡頂峰埋下毀滅的種子

2006年7月,紐約曼哈頓的一間辦公室裡,保爾森抵押了個人房產,將3000萬美元身家投入新成立的對沖基金。彼時美國房價已連續五年暴漲7%,遠超歷史均值1.4%。房貸機構肆意發放“忍者貸款”(NINJA Loan)——無需收入證明、無需工作擔保,甚至允許前兩年只付利息。當同行們高唱“房價永不會跌”時,保爾森團隊卻從去通脹資料中發現駭人真相:全美房價已偏離趨勢線40%以上,一旦下跌必然崩盤。
更致命的發現來自次貸違約率的區域性扭曲。在加州與佛羅里達州,房價漲幅領跑全美,違約率卻詭異低於周邊州。團隊深挖百萬條貸款資料後揭穿謊言:瘋漲的房價讓借款人輕鬆“借新還舊”,掩蓋了真實的還款危機。一旦房價轉向,再融資鏈條斷裂,這些“低風險地區”將率先引爆核彈。
二、致命武器:夾層CDO與華爾街的魔術陷阱

要狙擊萬億美元級次貸市場,保爾森需解決兩大難題:如何低成本做空?如何逼巨頭認賠? 答案藏在華爾街發明的複雜金融衍生品中。
當時做空次貸的主流工具是BBB級RMBS(住房抵押貸款證券)的CDS(信用違約互換),但年化保險成本高達4%。保爾森團隊卻從投行與評級機構的合謀中發現漏洞:某些投行將90%的BBB級次貸與10%市政債混合,炮製出“夾層CDO”(Mezzanine CDO)。通過標普、穆迪的評級魔術,這些高風險資產竟被貼上AA甚至AAA的安全標籤,對應的CDS成本驟降至1%以下!
保爾森果斷放棄做空BBB級次貸,轉而大舉買入AA/AAA級夾層CDO的CDS。這意味著:用每年500萬美元保費,即可撬動10億美元賠付空間。更關鍵的是,這種“降維打擊”讓對手渾然不覺——畢竟無人相信AAA級資產會違約。
三、獵殺時刻:與金融巨鱷的生死博弈

2007年1月,手握20億美元的保爾森急需在財報季前鎖定240億美元次貸的保險對手盤。高盛嗅到商機,為其量身定制代號“ABACUS”的CDO產品,底層資產全是保爾森精選的“毒貸款”。但高盛隱瞞了關鍵事實:他們誘導ACA保險和德國IKB銀行充當多頭接盤俠,謊稱“保爾森也在做多”。
當2月次貸公司開始暴雷時,保爾森的ABX空頭頭寸單月暴漲66%。但真正的獵物——CDS卻紋絲不動。調查發現,貝爾斯登通過殼公司EMC對敲托市,美林則暗中壓制CDS報價。華爾街巨頭正用左手製造風險,用右手篡改賭盤刻度。
保爾森悍然反擊:聯合其他空頭向美國證監會(SEC)舉報市場操縱,同時起訴投行欺詐。2007年6月,隨著標普、穆迪批量下調CDO評級,多米諾骨牌轟然倒塌:
- 7月,巴黎銀行凍結次貸基金,歐洲防線失守
- 8月,ACA因賠付9億美元破產
- 10月,美林CEO斯坦·奧尼爾引咎辭職
20億本金,240億空頭倉位,最終換回150億利潤——這場屠殺的代價,是貝爾斯登、雷曼等投行巨頭的屍骨。
四、血色啟示:為何倖存者註定寥寥?

保爾森的成功被封裝成“天才的預言”,但真相更加殘酷:2005年起佈局次貸空頭的基金超百家,僅不到5家活到收割時刻。大空頭原型邁克爾·貝瑞早一年進場,因虧損耗盡彈藥;多數基金則在投行的價格操縱中被洗出局。
做空的最大悖論在於:發現真相只是起點,讓真相被市場兌現才是煉獄。當你的對手盤是掌控定價權的投行,正確判斷反而可能引來致命的圍剿。正因如此,保爾森在後來拒絕做空比特幣:“除非風險有限而收益無限,否則絕不出手”。
結語:禿鷲的遺產與未終局的戰爭
- 監管鐵幕:SEC對高盛開出5.5億天價罰單,CDO市場被套上韁繩
- 範式革命:宏觀對沖基金開始系統性狩獵國家級泡沫
而當下的AI技術革命,會否催生新經濟泡沫?下一輪危機中,誰又將扮演收割者的角色?兩周後,我們將穿透技術週期迷霧,揭開AI繁榮背後的資本暗湧。
